景洪市地处中缅边境,国境线个街道办事处,97个行政村,驻有4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5个县级国有农场,辖区总人口38.43万人,居住着傣、哈尼、基诺、拉祜、布朗等13种少数民族及尚未识别族群的克木人、空格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9.43%。每万人口中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2751人,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数1015人,受过专科以上教育的人数285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82年。
2008年,全市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共2所,36个班(小学附设11个),在园幼儿1344人(少数民族618人,小学附设395人);全市共有学前班47个,学前班幼儿4852人(少数民族幼儿3177人);全市少数民族幼儿占幼儿总数的61.25%;幼儿园教职工92人(少数民族62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本科4人,专科53人,高中阶段毕业12人),其中少数民族46人;专任教师职称情况为幼教高级38人,幼教一级21人,幼教二级8人,未评职称2人。
2008年,全市共有小学150所(包括各校点),957个班,在校学生35317人(少数民族学生22372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3.35%;少数民族学生结构为:傣族8015人,哈尼族6651人,彝族2079人,基诺族1661人,布朗族837人,拉祜族1101人,苗族,871人,瑶族420人,白族270人,回族122人,其他少数民族202人;入学率99.54%,辍学率1.07%,升学率95.16%,教职工2431人(少数民族1443人),其中专任教师2155人(少数民族1293人),专任教师学历情况为本科158人,专科1702人,中专毕业281人,高中毕业及以下14人,此外有代课教师35人;专任教师职称情况为小学高级1086人,小学一级1014人,小学二级48人,未评职称7人,学历合格率99.31%;
2008年,全市共16所中学,其中,6所市属中学(5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0所乡镇初级中学,382个班(初中313个,高中69个班),在校学生19347人(初中15913人,高中3434人),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13982人(初中11032人,高中2209人),占百分比的68.44%;初中毛入学率100.80%,辍学率2.97%,高中入学率50.4%,全市中学教职工1391人(少数民族392人),其中专任教师1116人(初中教师896人,高中教师220人),其中少数民族265人;专任教师学历结构为本科以上785人(初中教师586人,高中教师199人),专科325人(初中教师304人,高中教师21人),高中阶段毕业6人(初中教师);专任教师职称情况为中学高级114人(初中教师62人,高中教师52人),中学一级453人(初中教师371人,高中教师82人),中学二级428人(初中教师360人,高中教师68人),中学三级32人(初中教师),未评职称89人(初中教师71人,高中教师18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88.36%,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9.33%。
领导重视,教育优先发展的策略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发展的策略,为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履行管理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责任,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和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市委常委)为副组长,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城建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教育发展与改革领导小组,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做到“六个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从而确立了教育在全市各项事业中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同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在书记、市长的带头和垂范下,几套班子领导干部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乡镇、学校实地检查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景洪市把“农村中小学危改工程”、“贫困生救助工程”、“免除农村中小学生杂费”等关系教育发展、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工作列入全市“重点工作”,认真督促有关部门逐一解决,保障了教育优先发展、和谐发展及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08年5月16日,景洪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大会”,对2007年度德育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景洪市一中等八所中小学和王琼华等41名教师、张梅等49名 “三好学生”、郭金兰等22位“优秀学生干部”进行了表彰、奖励。2009年5月8日景洪市教育局召开了首届景洪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会议,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家长学校工作,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逐步推动“三生教育”工作,截止目前,全市成立家长学校30所,共开展培训160期,受训人员达64342人次。全市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
由于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措施有力,我市的教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普及型向提高型转变,2008年高考成绩创新高,全市普通高校上线%;中考成绩喜人,全市600分以上人数达88人,创历史新高。
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度,落实全市“控辍保学”工作。为了确认和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市教育局建立健全了工作责任目标制度和领导责任制度,各项目标和任务充分落实到位:市教育局在大力推广“勐龙经验”的过程中仍将“控辍保学”目标列为年终对“校(园)长教育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委、市政府采取“控辍保学”工作硬性指标(责任)到乡(镇)长、村主任、校长、召开 “控辍保学”现场会、出台《“控辍保学”实施办法》等措施为提高控辍率提供了有力保障。截止2008年,景洪市辖区幼儿入园率70.48%,小学入学率99.59%,辍学率0.02%,初中毛入学率101.16%,辍学率0.99%,高中入学率50.4%,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为0.55%。
集中办学、收缩校点,提高办学效率。景洪市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几十年来,过多强调学生就近入学,因此,形成了一村一校,一寨一点,校点十分分散的局面,使有限的资金难以发挥作用,办学条件难以得到较快改善,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多弊端和问题,极度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现状,自九十年代初,我市就开始慢慢地实施收缩校点,走集中办学的路子。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小学校数由97年的371所(学校数135所,校点236个),收缩到现在的全市有小学140所(学校数96所,教学点44个)。为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领导,2009年3月,景洪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岩温才为组长,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段春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江红为副组长,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李定纹等21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景洪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石清明担任,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集中办学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业务工作的开展。经过多次修订,2009年4月制定了《景洪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计划将收缩101所小学,其中收缩村完小60所,收缩校点41个。目前,作为全市集中办学示范点的基诺乡已进入第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
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切实保障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办教育最大的困难就是资产金额的投入不足,多年来,市委、政府依法履行办好教育的职责,克服重重困难,把增加教育投入作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内容,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全市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力地保障了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小学收入预算为16,564.4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为16,286.33万元,事业收入34.62万元,勤工俭学收入229.67万元,另外的收入13.8万元。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小学支出预算为16,564.42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10,971.04万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3,438.88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1,894.72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259.78万元。其中,1-8月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12,120.17万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8.33%;农村义务教育支出12,757.96万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8.87%。为改善师生生活、学习条件,2008年全市新建校舍18452平方米,投入建设资金2010万元; 2008年全市农村中小学(完小)计划建设教师周转房30套、1200平方米,建设概算投资120万元。2008年勤工俭学经费用于补助教育经费283万元。2008年,市级财政在中央、省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基础上,坚决按照云财教[2006]7号《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落实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全年安排教育公用经费546万元,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活费185.58万元,保证了景洪市教育事业健康顺利发展。 2008年,启动“新建一所实验高级中学、一所实验小学工程”前期工作,目前,实验高级中学及实验小学可行性研究报告由“西双版纳州工程咨询中心”已编制完成。“新建高级中学指挥部”正在积极多渠道开展学校建设招商引资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民族教育的特殊措施得到恢复。国家对边境20公里内的民族中小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对贫困山区学生实施“三免”(免学杂费、免书籍费、免文具费)。1981年,基诺乡中心小学改设为省定全寄宿制民族小学,国家发给每人每月15元生活补助费。2008年,全市有寄宿制高小66所,在校学生12340人。景洪市民族中学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1331人(少数民族学生851人),1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4.31%;教职工101人(退休10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学历达标率为98%;有中学高级职称9人,中学中级职称38人。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底子较薄,受语言、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较大,部分学生(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学生)对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文化课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未解决这个问题,景洪市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小学阶段双语教学的改革之路。“文华大革命”结束后,傣汉双语文教学工作恢复,1989-1993年,全县共有5个乡(镇),19所小学,27个班进行新的傣汉双语文实验,学生达902人。我市民族小学常用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双语单文教学:即教学汉语文时用母语辅助教学。这种形式普遍用于民族聚居而又无文字的民族班级或学校。二是双语双文教学:即傣汉双语文教学,这个教学类型属傣族聚居地区的学校,进行双语双文教学,实验班教学即属此教学模式。2007年9月进入正式实验阶段的云南省教科院实验课题《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实验》项目子课题《傣汉双语教学实验》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我市有5个实验点,13个实验班,290名学生,15位专任教师采用民汉双语授课模式在进行此项实验。另有18个校点,25个班级,1011名学生,13名双语兼任教师,在尝试汉语授课,单科加民语的教学尝试。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市共开办过傣汉双语双文教学班38个班,1301名民族学生,主要分布在4个乡镇小学(嘎洒、勐龙、勐罕、勐养)的23个校点,共有28名傣汉双语双文兼任教师; 8年来,我市已先后举办了12期双语双文教师培训班,受训教师达200多人次。双语教学为提高农村民族儿童认知能力,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2008年,景洪市民族中学市级立项教研课题《初中大课间操改革》,结合民族教育实际,借鉴傣、哈尼、基诺、布朗等四种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精华,完成了民族课间的音乐编创、动作设计以及实践推广工作。这套“民族课间操”体现了民族团结、共创美好生活的主题。它以课间活动的形式将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音乐较好的与体育运动整合,把音乐艺术与体育艺术融合在一起,是一套既有大众化特色,又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和较强运动效果的韵律体操。这套操的编创和推广,既丰富了学生的课间活动内容,提高了课间活动质量,又培养了民族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民族体育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的艺术情操行到了陶冶,增强了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这套间操在景洪市各种大型活动中进行了表演,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是景洪市民族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为国家级重点中等学校的景洪市职业高级中学占地面积150亩,在校学生74个班级3380余人,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在校学生1700余人。学校紧紧围绕版纳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市场开办有旅游服务与管理、烹饪、应用泰语、物业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汽车修理与驾驶、茶艺、综合高中、民族文化与舞蹈、电子电器应用与维护11个专业。
短期职业技术培养和训练形成模式。目前依托市职中开展的各项短期职业技术培养和训练项目主要有:中式烹调师培训、餐厅客房前厅服务员培训、橡胶制胶工培训、高新技术办公应用培训、创业培训、商品营业员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养和训练等。培训人员总计达到4万余人次。
交流合作取得成果。景洪市充分的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与四周的国家职业教育交流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果。
景洪市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形式分每次交流以一年为期限的长期交流、为期5—10天的短期交流和为三个月的中期语言与文化交流三种。从2002年起与泰国孔晋府亚洲学者学院开展互派师生学习交流活动,并于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汉办批准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拓宽了办学路子,形成了开设小语种专业向东南亚辐射的雏形。
2008年启动了与泰国南邦市、清莱市的教育合作项目,2008年5月23日又与泰国南邦市第四、第五学校签订教育合作协议;2008年10月13日景洪市人民政府与泰国清莱市签订的教育合作意向书,达成在泰国开办“孔子课堂”的国家汉办项目。景洪市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工作为寻求更多的办学机遇,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途径,推动国际语言教师队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初等职业技术渗透初见成效。目前初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学历教育模式,我们是在农村初中根据真实的情况渗透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这一阶段形成基础教育与初等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的办学模式,这种教学班被称为“综合初中班”。 2008年,我市有10个乡镇中学开展了综合改革教育模式,参加改革学生为1146余人,19个教学班,占学生总人数的22.56%左右。
1992年景洪市第一所民办学校即小天使幼儿园成立,幼儿班2个,在园幼儿80余人,教师7人。2008年,景洪市共有民办机构23个,其中10所正式批准,13所批准筹设,幼儿园16所,学校4所,培训中心3所,景洪市民办学校共有在校生5734名(高中生395名,初中生370名,小学生1565名,幼儿3404名);132个教学班(高中13个,初中12个,小学40个,幼儿园88个);408名教职工(初、高中教职工89名,小学教职工118名,幼儿园教职工201名);专任教师313名(初高中教师59名,小学教师78名,幼儿园教师176名),其中189名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2.5 %(本科39人,专科64人,中专155人,高中55人)。
近几年来,我市摸索出的教研经验是:一是加大校长培训力度,切实把校长工作的重点的转变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和培训,强化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继续探索校本培训,积极尝试参与式培训活动形式,争取“请进来,走出去”,拓宽教师视野,慢慢的变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三是加强教研和科研的结合,以教研为载体,以科研为先导,结合自己教学需要,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题,做有效的实在的小课题研究。把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精品课堂,让教研和科研活动真正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服务,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2008年共完成各级各类师资培训9783人次,其中:“西发”项目参与式教师培训200人,“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100人,学科骨干教师课程培训560人(包括“三生教育”二级培训178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795人,信息基础培训208人,教师履职培训4200人次,新一轮民族贫穷的地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培训3599人,完成初中校长(教育专干)、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培训121人。
2008年,国家一般课题《中国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向周边三国辐射的战略研究》的子课题《中国云南西双版纳与老、缅、泰三国中等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研究》获得立项,并通过省课题组中期检查;启动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题《基础教育(初中)英语教学评价试验》、《景洪市农村综合初中实验研究》。目前,全市各中小学(园)共有107个市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各学校在教学工作中抓牢教研不放,强化科研先导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十五”期间,景洪市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课堂教学竞赛,1人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8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12人次获得省级二等奖,42人次获得州级一等奖。2007——2008学年教师竞赛获奖水平层次创造新高,教育科研成果显著:嘎栋中学林静、市民中学彭英双双获全省化学说课竞赛一等奖,填补了我市初中化学竞赛无省一等奖的空白;陈亚丹参加全省语文课堂竞赛获一等奖,并将参加全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竞赛;市民中梁有珍莺、市一中伍易文分别获全省中学物理教学创新设计说课比赛初、高中组一等奖,填补了我市初高中物理竞赛无省一等奖的空白,梁有珍莺老师还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物理课堂教学竞赛获二等奖,这是西双版纳州物理学科全国竞赛的最好成绩。
2005年,景洪市通过云南省“实验教学普及县”工作验收。2006年,景洪市被列为云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项目试点市。我市积极抓紧落实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开设信息技术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中小学光盘播放系统、卫星教学收视点的建设,全方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2007年4月景洪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的验收。我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完成了“三种模式”设备的安装、调试、试运行阶段工作,已进入全面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阶段。截至2008年,我市有微格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39间,简易多媒体教室96间,计算机教室38间,教师电子备课室23间,计算机1768台。已建远程教育卫星收视点135个,远程教育光盘播放点179个,有5所学校建了自己的网站,有2所学校建了校园网。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市农村完小卫星教学收视点的配备率为百分之一百, 农村初中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为5台,计算机配置生机比为40:1,全市农村初级中学校校有计算机教室,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数占总学校数的百分之一百,全市中心完小以上小学除4所尚未有能力开设信息技术课外,有12所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占学校数的百分之七十五。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我市学校教学条件,加快了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
2007年春学期开始,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春风吹遍了景洪大地,4719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23989名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教科书费全部免除,21594名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和较小民族生活补助费由政府买单。2008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5,783人全部免除学杂费,其中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学生人数9,116人(小学5,441人,初中3,675人),下达拨付城市免杂费资金129.68万元;春季学期享受免费教科书人数47,588人(小学33,090人,初中14,498人),免教科书资金共计 224.10 万元,享受免费教科书人数占在校学生人数的85.31%;秋季学期享受免费教科书人数55,505人(小学38,403人,初中17,102人),全部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2008年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活费1,325.54万元。2008年市政府从教育附加费中安排50万元用于贫困学生补助。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口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补助。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我市2008年享受国家助学金2227人,资助额167.04万元。 2003-2008年,“西发”基建项目省级配套资金148.5万元和市级配套资金145万元均已全部到位。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和深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党和政府“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的惠民政策温暖人心,农民教育负担大幅减轻,老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也为逐步实现全市教育“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公平、均衡、和谐、健康发展。
全市自2001年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以来,共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23150平方米,平均每年排危仅4500平方米,但危房自然增长率为10%以上,每年新增危房约18500平方米,排危面积远低于危房的自然增长面积,排危形势十分严峻。根据《云南省“十一五”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实施方案》,2008年7月,景洪市建设局、市安全生产管理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局有关人员组成的学校校舍安全检查小组,通过逐校逐幢对校舍检查,按照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危房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125-99])对学校校舍进行安全鉴定,共排查出景洪市中小学D级危房面积46476㎡(其中:中学有D级危房20046㎡、小学有D危房26430㎡),当年新增D级危房24620㎡。争取中央、省级危改资金3500万元,州级财政补助1000万元,以市财政局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贷款主体,具体负责贷款1500万元,贷款本息由市级财政承担。